15377554801

 wxid_af17lggnn3l322

13871388033

YiHaoWL888

武汉市江岸区岱家山科创城A03号厂房

 

 
虫情测报仪

一、核心功能与工作原理

1. 诱捕害虫

  • 诱捕方式
    • 灯光诱捕:利用害虫的趋光性(如鳞翅目、鞘翅目成虫),采用特定波长的光源(如 365nm 紫外光或 LED 灯)吸引害虫。
    • 性信息素诱捕:针对特定害虫(如棉铃虫、小菜蛾),释放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,吸引雄虫进入陷阱。
    • 糖醋液诱捕:部分设备配备糖醋液装置,吸引果蝇、实蝇等趋化性害虫。
  • 物理防护:诱捕口设防虫网或挡板,防止非目标生物(如鸟类、大型昆虫)进入。

2. 自动计数与分类

  • 图像识别技术:内置高清摄像头对诱捕害虫拍照,通过 AI 算法自动识别害虫种类(如蚜虫、飞虱、甲虫)并统计数量。
  • 形态特征分析:基于害虫的体型、颜色、纹理等特征,区分益虫与害虫(如区分七星瓢虫与二十八星瓢虫),避免误杀天敌。
  • 数据记录:按时间(小时、天、周)生成害虫数量变化曲线,标注峰值出现时段。

3. 数据传输与预警

  • 无线传输:通过 4G、Wi-Fi 或 NB-IoT 将监测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平台或农户手机 APP。
  • 阈值报警:预设害虫密度阈值(如稻飞虱≥100 头 / 台・天),超限时自动触发短信、语音或 APP 预警,提示农户及时防治。

二、主要类型与适用场景

1. 按应用场景分类

类型 特点 适用作物 / 环境
大田虫情测报仪 体型较大,配备高强度光源和防雨罩,适合露天农田(如水稻、小麦、玉米) 粮食作物主产区
温室虫情测报仪 体积小巧,防逃设计严密,可监测白粉虱、蓟马等温室害虫 蔬菜大棚、花卉温室
果园虫情测报仪 增加性诱剂模块,针对性监测桃小食心虫、柑橘木虱等果树害虫 苹果园、柑橘园、桃园等
林业虫情测报仪 抗干扰能力强,可监测松毛虫、天牛等林业害虫,支持远程太阳能供电 森林、苗圃、经济林地

2. 按技术配置分类

  • 简易型:仅具备灯光诱捕和手动计数功能,适合小型农场或科研试验田。
  • 智能型:集成图像识别、自动分类和无线传输功能,广泛应用于规模化种植基地。
  • 物联网型:与气象站、土壤墒情监测仪联动,结合温湿度、光照等环境数据综合分析虫情趋势(如高温高湿易引发蚜虫爆发)。

三、关键技术优势

1. 提升测报效率

  • 替代传统人工田间调查,24 小时不间断监测,节省人力成本(减少 70% 以上人工巡查工作量)。
  • 数据实时更新,可提前 3-5 天预测害虫爆发期,抓住防治关键期(如害虫卵孵化至 3 龄前用药效果最佳)。

2. 精准指导防治

  • 提供害虫种类、数量、分布区域的详细数据,避免盲目用药(如区分鳞翅目幼虫与鞘翅目幼虫,选择针对性药剂)。
  • 支持制定 “分区防治” 策略,对虫情严重区域重点喷药,降低农药使用量 20%-30%。

3. 助力绿色防控

  • 减少化学农药依赖,配合生物防治(如释放赤眼蜂)、物理防治(如黄板诱杀)构建综合防控体系。
  • 为农药残留监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提供数据支撑。

四、典型应用案例

1. 水稻产区虫情监测

  • 在长江流域水稻种植区,虫情测报仪可实时监测稻飞虱、二化螟等迁飞性害虫。当监测到稻飞虱单日诱捕量突破 500 头时,系统自动预警,指导农户采用吡蚜酮等药剂开展统防统治,避免 “穿顶”(稻株倒伏枯死)灾害。

2. 蔬菜大棚蓟马防控

  • 温室中安装虫情测报仪后,通过性诱剂 + 灯光联合诱捕,可准确统计蓟马数量。结合棚内湿度数据(如湿度>80% 时蓟马繁殖加速),建议农户在清晨通风降湿,并在傍晚蓟马活跃期喷施乙基多杀菌素,防治效果提升 40% 以上。

3. 智慧农场虫情管理

  • 某千亩智慧农场将虫情测报仪与无人机植保系统联动:当系统分析虫情数据后,自动规划无人机航线,对虫害区域进行精准施药,作业效率比人工提高 20 倍,农药成本降低 35%。

五、发展趋势

  1. 多技术融合:结合区块链技术实现监测数据不可篡改,增强数据可信度;与卫星遥感结合,从 “点” 监测扩展到 “面” 预测。
  2. 小型化与低功耗:开发太阳能供电、可穿戴式虫情监测设备,适用于山区、丘陵等复杂地形。
  3. AI 算法升级:通过深度学习识别更多害虫种类(目前主流设备可识别 50-100 种),并预测害虫迁飞路径(如模拟草地贪夜蛾北迁趋势)。
  4. 社会化服务平台:政府或第三方企业搭建虫情测报云平台,向农户免费开放数据查询,推动病虫害统防统治的规模化实施。

总结

虫情测报仪是现代农业数字化、智能化的重要基础设施,通过 “监测 - 分析 - 预警 - 防治” 闭环,实现病虫害的精准管控,为保障粮食安全、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提升农产品品质提供科技支撑。随着技术迭代,其应用场景将进一步向特色农业(如中药材、牧草)和生态保护领域拓展。